根據森丑之助<台灣蕃族誌>第一卷記載:古時候木瓜蕃,分布於木瓜溪上、下游,共八社。後來立霧溪的“內社蕃”的勢力,向南方的木瓜溪流域入侵,形成“巴托蘭社”等五社。因此,造成木瓜蕃的勢力範圍受到削弱而南移。

在森丑之助前來花蓮踏查的明治年代,搬離木瓜溪的木瓜蕃,居住於花蓮縣壽豐鄉鯉魚山西南坡,以及荖溪一帶,被稱為木瓜社。

但有部分也南遷到萬里橋溪溪口南、北岸,稱作Malipashi(萬里橋)社,和Tagahan(長漢)社。也就是今日的萬榮。另外有Banao社位於更南方之地。

令據臺北帝國大學(今日的臺大)移川子之臧教授所調查,木瓜群的一隻,從木瓜溪中游,遷移到下游溪口“Tamonan(銅門蘭;今日的銅門)”,也叫做木瓜社。由於木瓜群遷移到木瓜溪下游,以及南方萬里橋溪與馬太鞍溪以北的地區。森丑之助更生動地描繪,當時被日本學者分為平地群的阿美族,基於自身安全的危險性,往來馬太鞍社的部落,和花蓮市時,都會成群結隊而行。

就連另外一位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也親自體驗過這種脅迫性。

明治33年(西元1900年),伊能嘉矩做環島巡察時,來到花蓮縣光復鄉東邊的馬太鞍社的部落時,當地好心的阿美族人,在他離去前,甚至安排一頂四人抬的竹轎給他座,並安排25名身強體健,全副武裝的阿美族壯丁,護送他通過這一片危險地帶,前往花蓮市區。

百年後的今天,實在很難令人想像,這些地帶在離我們不遠的時代,在那種族群間劍拔駑張的情勢下,竟然會是塊“兇險之地”。

 

【歡迎至原住民文史暨資訊・臉書社團・The Esthetic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Association交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94054007484699/

 

 

【歡迎至台灣原住民藝品專賣・原美學工坊・臉書粉絲頁交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原美學工坊/172554156241215

 

圖:木瓜群的婦女。木瓜群為德克達雅群,與霧社群同群。木瓜群原來居住於南投縣濁水溪上游與眉溪兩岸,之後因為人口增加與尋找耕地等因素,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木瓜溪流域居住,因此被稱為「木瓜群」。清朝末期受到太魯閣族的壓迫,因此向南遷徙到花蓮縣壽豐鄉溪口、與萬榮鄉明利兩地。光復後有部分族人再遷回至秀林鄉佳山,與萬榮鄉見晴、萬榮村等地居住。

 

getimage.ex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