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最早記載有關台灣原住民出草的文獻的人,是清代擔任福建省幕客,並於1697年奉派到台灣開採硫磺的郁永河,在他本人著作的《裨海紀遊》一書中說到出草的部分:
“…野番恃其獷悍,時出剽掠,焚廬殺人,已復歸其巢,莫能向爾,其殺人輒取首去,歸而熟之,剔取髑髏,加以丹堊,置之當戶,同類視其室髑髏多者為雄,如夢如醉,不知向化,真禽獸耳!
郁永河本人看到的應該是台灣西部,平埔族的情形,由於漢人優越主義思想影響,加上來到台灣,也等同看到了異國文化般,做出了真禽獸耳的評斷。
圖:泰雅族Marikowan群原住民出草的情景
其實馘首在原住民歲時生活當中是一件大事,從開始草擬計畫到行動結束,過程當中都有非常嚴謹的儀式與規範。
比如獵首的時期,會在以下三個時間點進行:
1.收獲小米後為慶祝祖靈賜予豐收,即組團去出草。
2.在進行奉祀祖靈祭典前後時進行。
3.在發生特定事件後,為了復仇、或遭受失意冤屈,遭人羞辱即辯證清白時進行。
然後獵首團,如遇到家中有喜慶喪事,或有人死亡、生病,甚至夢到不祥之兆、家族中有人生產,而嬰兒臍帶未脫落,或發生日蝕或月蝕,澤全對要延後參加或停止獵首任務。
至於出草任務期間,部落裡的家族成員亦有諸多的禁忌不可觸犯:
1.馘首隊員在出草任務前,不可洗臉洗衣,也不得與人發生口角爭執,夫妻間亦不可行房事。
2.不可喧嘩騷動,亦不能口出穢言。
3.不可把木杵橫置。
4.不可把被褥放在床寢上。
5.不可發生私通或通姦情事,不然會給獵首者帶來災難。
6.出草時部落內不可舉行婚事,也不得參加他人的婚禮。
7.未參與過獵首團的男子,不得上山打獵、打掃庭院、或修葺房屋。
8.出草期間,嚴禁借出獲贈予他人食物或物品。即使親戚來訪,也不可用肉招待。
9.隊員以外的人,不得進入家屋,也不得與有爭議的家族集團往來,雙方在途中亦不得交談。
10.出草期間,嚴禁家族成員碰觸麻線,或麻線所做的紡織品,而且必須把所有的麻藏起來。不屬於血族團體的人,雖不必遵守,但必須把布屑塞入織布胴中,避免發出聲響。不然獵首者心情,會變成如亂麻般混亂。
11.必須更新家中火苗,而且獵首者返家之前,不得熄滅或將火給予或借予他人點燃,否則獵首者會有失明遇到厄運的危險。
當時的人成功出草後,會立刻逃離現場,並在溪水旁清洗殲首者頭顱,並在頭顱上打破一個洞,將腦漿和腦隨倒掉,並且用刀,在額頭頂處劃破兩個洞用樹藤穿入,以方便提攜。而有些族群,像泰雅族或布農族,也可能用網袋去揹負割下的頭顱。排灣族會用姑婆芋葉包裹頭顱。阿美族在數日後,才會進行頭顱打孔到腦漿的動作。而鄒族會特別選到達部落前的第一個山頭,進行破腦殼倒腦漿的動作。
文面族群,還會在頭顱到達部落時,或是到達部落前,用獵首笛吹奏安魂曲。並用米飯酒食,或是豬肉喂食首級,主旨為和解,以祈求被殲首者能吸引自己的親族過來,好像出草的勇士下次能順利進行完成馘首。為培養部落幼童的勇氣,甚至會將人血塗抹在孩童臉上,讓孩童用獵首袋,在慶功宴上,用獵首袋揹在身後一起慶祝。也會讓孩童在晚上喂食首級,或是讓孩童喝頭顱口中的血酒。
待慶功宴結束後,文面族群會將首級放置在獵首架上。阿美族也會放置獵首架上,但唯一不同的是,文面族群的獵首架是單排;阿美族的獵首架則是多層。鄒族會將頭顱放在公廨(稱作Kuba庫巴,鄒族男子聚會所)的樑柱,或是方型獵首籠中。排灣族會在首級,放在砌石為底,一框框的石架內。
但很可惜的是,以前的學者。例如德國神父山道明Dominik Schroder,從西元 1964 年開始在台東知本一帶傳教,並對出草儀式有詳盡的研究報告,並在往生後由傳教士安東(Anton Quack)整理,之後由陳文德(2009)編輯翻譯,出版《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書,但書中的描述大多為出草儀式的歌舞內容,沒有涉及到出草過程的隻字片語記載。
圖:放置首級的獵首棚(第一張爲泰雅族、第二張為排灣和泰雅族、第三張為阿美族)。
圖:鄒族公廨中的獵首籠。
太魯閣族的文史工作者廖守臣在《泰雅族的文化》一書中提及獵首部份,由於台灣原住民和中國西南部的越獠民族都有獵首習俗,因此將,台灣的文面民族和中國少數民族做連結;但後來他本人又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是屬於南島民族的言論,但南島民族的發源地依舊還是有爭論。因此他本人又在《泰雅族的社會組織》書中,對出草習俗做了更詳盡的描述,而出草的動機可以分為
- 1. 奉祀祖靈、祈求食物豐收。
- 2. 相信人類靈質、可避邪、增強體力。
- 3. 成年標幟。
- 4. 復仇。
- 5. 迷信。
- 6. 爭取佳偶或為失意洩憤或被嘲弄而去獵首。
- 7. 判決糾紛或解釋嫌疑。
出草行為當然包括許多的尚武意涵,但廖守臣本人書中缺少對出草行動過程的實際描述,而且大多的論點和以往的日本學者大同小異。因此個人決定,剛好用太魯閣族沙卡亨家族口傳下來的一個例子,讓人重新解讀出草行為。並非一般人所認為完全的英勇行為,主要因為以寡敵眾,加上隨機選對象。講白一點,如同打獵一樣,只是獵物換成了人而已。
圖:獵首後的祝盃
沙卡亨家族祖上,曾有四個兄弟,分別是Lbak•Lahang、Ulau•Lahang、Watan•Lahang、Piring・Lahang,有次翻越崇山峻嶺,往太陽下山的方向,也就是霧社那一帶去執行出草任務。下午時分時,他們看到一個婦女在正在田裡挖地瓜,背後還揹著個一小孩。這是他們晚餐的食物,四兄弟觀察一陣子之後,確認沒有其他人在場或躲在暗處,大哥 Lbak 拿著長茅,指揮弟弟們把她圍起來,那婦人看到陌生人的到來,而且手裡還拿著武器,嚇了一跳,已經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很是害怕,身體一直在發抖,並苦苦哀求放過她們母子,她說:
「如果你們把我殺了,你們以後生活也不會很好過,也活不了很久的」。
大哥 Lbak催促著說:「你們怎麼搞的,不要光看著,快,趕快動手啊!」,那婦女繼續說:「我的孩子在生病,我的先生在家裡也生病,我們沒有任何食物,我只好過來這裡挖地瓜,這是我們的晚餐,求求你們不要打我,不要殺我,放我回去吧,求求你們!」
婦人這樣向這些人低聲下氣,苦苦哀求!Lbak 還是命令弟弟們趕快動手,也一起把孩子(約三歲)拿下,他們幾個兄弟拿著番刀,手腳利落的把那對母子的頭砍了下來,迅速離開現場,並分別把他們的頭顱扛起來,Piring 扛孩子,Ulau 扛母親,途中經過溪水時用箭竹取出首級的腦漿,又經過漫長的山路,隔天下午回到了部落。到達部落時一行人開了兩槍「碰」、「碰」,並在槍響後跟著說,「Ulau•Lahang hay ku ni」、「Pring•Lahang hay ku ni 」(意思是 Ulau 和 Pring 揹著頭顱回來啦!)
他們的父親 Lahang•Watan(拉航•瓦旦)知道,這兩聲槍響表示兒子們獵了兩個人頭回來,非常高興的迎接他們,並且一直誇讚他們的勇敢,「kika tnbhring balay」(已經傳承了我的技術)。其他的族人知道了也一起圍過來慶祝,有的在山上聽到了槍聲,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快下山一起慶祝,他們可都是盛裝而來,並開始起火唱起祭禱文,家裡的棚架己經有很多頭顱了,再增加兩個,並用食物(地瓜)餵食,但是這對母子的頭顱,臉上的表情非常不高興的樣子,而且正在流眼淚。
隔天早上,那對母子的頭顱都轉向了,他們的臉部朝向他們西部家的方向〔據耆老的說法,新砍來的頭顱擺在棚架上時上下都有木板挾住固定,隔天早上,有時頭顱的臉部自動轉向或從棚架上掉下來,這表示是不祥的徵兆,獵首者可能會遭到報復或有凶險之兆)。
父親 Lahang(拉航)看到了,嘆了一口氣「唉,怎麼這樣,你們來這裡不高興啊!」,於是把火加了木柴,讓火堆燒旺一點,召集族人過來唱祭禱文。
〔Lbak、Ulau、Watan、Piling 兄弟是沙卡亨家族的先祖,參與獵首的 Lbak、Ulau、Watan 皆在 50 歲前就「因病」往生,Piling 享壽 70,但他的太太 Ciwin 不到 40 歲便去世,是否應驗了該婦人所詛咒的「你們也活不了很久」呢?〕
過了幾天,這幾個兄弟因為家裡有些不順遂,帶著長茅和槍枝又出草去了,他們經一個狹窄的獵徑,看到敵人的腳印,大哥 Lbak 察覺到有人的踪跡,他說:「噓!敵人就在附近,小心一點,不要驚動讓敵人逃跑了」。並且聽到上頭有吵雜聲,往他們這個方向走來,這些人也是正要出草,敵人沒有察覺到有人在埋伏,並從他們附近擦身而過,不知道為什麼敵人開槍示警並且大喊大叫,可能是在壯膽吧!子彈已經射出去了,槍管沒子彈,剛好在這一瞬間,這些埋伏在草叢的兄弟們,一起向這兩人開槍,兩人當場倒地就把頭顱砍了帶回家。
這四兄弟中 Piring 年齡最小,推算約 10 歲左右便參加了出草的獵團,應沒有能力做殺人砍頭的事,但符合「成年標幟」的說法,只要他參加出草,或摸到死者的屍體者就算是通過了成年禮。當時的先人也不知為何要如此,但仍然對祖先傳下來的訓示奉行如一。即使是以婦孺為獵首的對象,仍是行儀如禮,這是否陷入一種信仰的迷思?這種關於以前信仰的迷思,對當代的原住民而言,是值得需要有所反思的。
圖:薩拉矛事件發生後,在霧社分局前提著泰雅族人首級的賽德克族婦女。
【歡迎至原住民文史暨資訊・臉書社團・The Esthetics of Formosan Aborigines Association交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94054007484699/】
【歡迎至台灣原住民藝品專賣・原美學工坊・臉書粉絲頁交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原美學工坊/172554156241215】
參考資料:
【郁永河 《裨海紀遊》】、【廖守臣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徏與拓展》】、【廖守臣 《泰雅族的社會組識》】、【艾忠智 出草是英勇的行為嗎・太魯閣族獵首習俗的再詮釋及反省】、【森丑之助楊南郡譯 《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山道明、安東 《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