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泰雅族文史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泰雅族的圖紋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泰雅族南澳群從遷入 Klesan 地區開始,便自稱為Klesan,但因為獵場糾紛,也和週邊的族群有所衝突,比如宜蘭境內的泰雅族溪頭群,由於比較和桃園的大科崁群交好,結果反而與和泰雅族南澳群Klesan屬於敵對關係。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史溫侯再次受聘為駐台領事,並在漢人通事的幫忙下,探查當時位於桃園縣石門水庫旁的泰雅族部落。但當時還沒有台灣原住民的清楚分類,因此使溫侯將這群居民稱為“奎輝族(Kweiying)”。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茶商John Dodd,於同治2年(西元1863年),抵達臺北,成立英商寶順洋行,由於經商茶葉外銷西方國家的生意,成為少數洋人,能和泰雅族親身接觸的少數西方人之一,雖然文中仍帶有一些西方人的歧視偏見意味。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ancock William,英國茶商,本人剛好挖到了他當年的一篇報導“”A visit to the savages of Formosa(造訪福爾摩沙的野人)"。光緒(西元1882)8年,也就是臺北城竣工完畢的當年,英國植物學家Hancock William本人受僱於清廷淡水海關,同時也喜愛專研厥類。由於想進入深山調查台灣的植物,因此從艋舺搭船到新店,並聯絡上漢人番割,順道也寫下了一篇,他本人觀察新店屈尺群(烏來泰雅族)的觀察遊記。在遊記中他曾說自己來到一個Kochu的小村,明顯的證據是屈尺山下的村子頂有廟,也就是現今的祖師廟。屈尺山種茶有其合理性(Hancock William本人也提到,茶園是許多漢人被泰雅族獵人頭之處)。還有到底“屈尺”這個地名來源,是平埔族或泰雅族語嗎?

最近還有看到在深坑鄉志中探討阿柔這個名稱時,好像以前泰雅族獵人頭,似乎也曾發生到北至深坑、汐止一帶的地方?

圖:Hancock William本人描繪的福爾摩沙人形象。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在1862年,史溫侯探查奎輝族(桃園泰雅族),便提到當地男女勞作不均,使當地泰雅族婦女必須從事粗活、農耕、和背負重物。連馬偕牧師本人亦曾記載:“泰雅族中婦女是活的最勞碌的一群,白日忙於耕作,晚歸時背負薪柴回家。平日負擔家裡最沈重的勞務,而且平日吃的不好,使得平日婚前發育良好的健康少女,迅速變得比真實年齡更為身心衰竭且衰老。”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Story between Robert Swinhoe and Atayal people- Part I 】
【史溫侯和泰雅族的故事 之一】

Robert Swinhoe was an English naturalist who worked as a Consul in Formosa. He started to visit Taiwan in 1856 and discovered many Southeast Asian birds(especially in Taiwan) and several, such as Swinhoe's Pheasant(A specific bird in Taiwan), are named after him. Robert Swinhoe also researched Taiwanese aboriginal people earlier, and visited headhunting tribes, which were difficult for others to visit, such as: Kebalan, Atayal, Paiwan, and Truku, etc.

英國自然學者史溫侯擔任福爾摩沙領事,從1856年開始就開始造訪台灣,並發現不少東南亞的鳥類,許多不少也以他為命名,例如台灣特有鳥類---史溫侯的雉雞。但史溫侯本人也涉獵不少臺灣原住民的研究,不僅起步最早,也更能深入到一般人,難以造訪的獵頭族部落,例如:噶瑪蘭、泰雅、排灣、和太魯閣族等族群。

圖:又被稱為史溫侯的雉雞藍腹鷴。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治八年初(1869年),一為名叫坦特(E.C.Taintor)的歐洲人造訪宜蘭平原,並寫下有關宜蘭當地的觀察報告。本篇報告的出版地在上海"亞洲學會",這篇文章後來再版於1874年7月4日出版的日本週報內,並由一位署名R.K.的德國人摘錄再次從德文翻譯成英文。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部落,都有流傳許多鮮為大眾知道的奇風異俗,在現今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通往力行部落附近的一條產業道路上,就有一棵神秘的「人頭樹」。而在人頭樹附近禁止喧嘩,也不可靠在樹邊,否則傳說會全身會長滿爛瘡,或是罹患不治之症。

但為何會稱呼它為「人頭樹」呢?原來以前距離這棵大樹前方的空地便是泰雅族人在出草後,將獵得的頭顱進行祭天的祭場。而離大樹小徑大約五十公尺左右,便是泰雅族馬力巴群Malepa部落。在舉行儀式時,所有部落裡的人,都會聚集在這片空地的廣場上,婦女們都會盛裝列隊,準備佳餚歡迎勇士的到來。

當放置好獵得的人頭,會將酒灌入頭顱內,並讓部落的小孩們排隊喝下頭顱裡的酒,之後大人甚至會將頭顱的血抹在孩子們的臉上,希望他們將來長大也能一樣勇敢。之後族人在接受族人們歡呼喝采後,會將頭顱吊掛在樹上,並在長老的帶領下,進行表揚勇士們的凱旋祭儀式,通宵達旦唱歌跳舞慶祝勝利。

至於砍下的人頭是那裡來的?在古時代的部落,只要越過一座山,甚至是一條河,或入侵到他人的領土和地盤,那些已經越界、或有不同語言,生長在不同地域的族群,都會視被視為敵人,因此展開一場殊死戰,並打到一方能成功斬首出草,平安獵得首級,攜回部落舉行儀式。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沿著細沙延綿的海岸線漫步走時,腳下總有色彩斑斕,大小不一的細碎貝殼,但貝殼除了觀賞外,也在台灣歷史上,是用來作為交易衡量的貨幣呢!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今的南澳火車站附近,有一處廟宇,稱為震安宮,廟旁的小石亭裡,有個非常重要的遺跡-羅大春開路紀念碑。

圖:羅大春紀念碑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於泰雅人的自娛、男女訴情等場合,老幼皆宜,一般在出草、狩獵、喪事期間禁止使用。泰雅口簧以其多簧口簧著名,傳說可至八簧之多,然文獻至多僅記錄到六簧,現代泰雅族人已嘗試製作全套包括竹台單竹簧、竹台簧金屬簧、雙簧、三簧、四簧等一直到八簧的口簧組。多簧樂器的簧片音高,調成與泰雅傳統音樂音階的排列相同,即「大二度-小三度-大二度」。

除樂器實體的多簧構造十分特殊外,泰雅族口簧亦以其口簧舞著稱,男女相對,一面演奏著口簧琴,一面左右抬腳隨著音樂節奏踏跳。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泰雅族傳統織布原料和製作過程

苧麻自古即栽培為纖維植物,歐美各國稱它為Chinese silk plant(中國絲草)。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泰雅族分為賽考列克和澤敖利兩大支系,其中這兩大支系的神話及起源傳說都存在著差異。而其中的賽考列克亞族,在古早時代,最擅長遷移並擴大自己的領域範圍。

例如「馬力巴」群本來源自南投,但最北遷徙到今日的台北縣市。在清代史冊記載上,馬力巴群人甚至還曾今在現今台北市的南區與漢人移民爭戰。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峽除了一條常出溺水意外的大豹溪外還有人稱白雞三山的白雞山雞罩山和鹿窟尖山提起鹿窟尖山就是百年前日據時代的隘勇線並於山頂設有砲台山稜沿線則仍有百年前隘勇線的遺跡在白雞有一處供奉關聖帝君香火鼎盛的行修宮沿著廟旁的產業道路上行約十分鐘就會抵達白雞山的登山口過小橋越溪沿著筆直的山路上行沿途的山路便是昔日的運煤用的台車道百年之前也就是一條隘勇的路線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偕牧師的筆下,記載當時宜蘭平原上,原漢相爭之間的殘酷。當時的三結仔街(宜蘭市市郊),當晚有一群漢人在屋內拜神,聽見門外草叢有異動,懷疑是有生番(泰雅族)來出草,於是暗中帶武器狙擊敵人,並當場殺死五位泰雅族人,但有一位逃到樹上,被狗發現而受捕,打入死牢。

執行斬立決的死刑當天,刑場圍繞著看熱鬧的漢人群眾。那位泰雅族死囚雙手被反綁,背後插著竹竿,竹竿上貼名一張訴說其罪狀的告示。那位死囚先被一頂破轎載往刑場,硬拖出來後,馬偕當下看到那位死囚的臉,因為恐懼而變形,被按到地上跪下後,兩位劊子手之一先從後面重擊囚犯,另一位順勢拿刀斬首,然後再將頭顱懸掛在一個小竹竿上,送往宜蘭城西門懸掛示眾。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偕牧師醫生在台灣行醫及宣教數年,在他的著作台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曾經寫到有次差一點遭遇泰雅族出草的過程:

當年馬偕從臺北,經過草嶺古道翻越到群山層疊的貢寮鄉境,沿著貢寮海岸線行走前往宜蘭宣教途中,和一群學生同行,進入了噶瑪蘭平原。走至一處山腳時,經過溪谷的出口,忽然聽到恐怖的尖叫。隨後跑出一位氣喘如牛的漢人,訴說他同伴裡有四個人,剛被野番馘首而生首異處,惟有他千鈞一髮時僥倖逃生。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治12年(西元1873年),加拿大牧師馬偕在台宣教已屆一年,便多次往返蘭陽平原宣教,對當地的風土民情見聞不少。尤其對當時泰雅族的生活習俗,甚至是出草行動,以致原漢之間的衝突,都有不少著墨。

以下介紹陸續幾個出名的記載:

jerryzuhow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