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自然地形上擁有神祕多變的面貌,不但群山環伺,也靠近大海,但由於早期交通不便,受到的人為開發又最晚,因而早期的探險家,對花東的土地記載了光怪陸離的鄉野傳說。例如台灣東部的黃金之河哆囉滿河就是一個例子。
當時的歐洲人盛傳,台灣東部是富藏黃金和白銀的寶地。於是西班牙人在1627年,從馬尼拉派來一艘補給船,帶著掏金的美夢,來到台灣原生民族盛傳富產黃金的“哆囉滿(今花蓮立霧溪口附近)“,但補給船上的人卻幾乎被當地原住民所殺害。直到1632年,有位大膽,且不肯放棄的西班牙人---Domingo Aquilar,跑到立霧溪掏金,並說:”河裡充滿一小塊一小塊的金沙,而且暴風雨過後,可以在下游發現較大塊的金塊。“
圖:金礦(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數位典藏博物館)
同年,西班牙的道明會神父,也將台灣東部描述成遍地黃金的蠻荒之地。並在文中大家強調花蓮金礦採勘的必要性。但當時西班牙總督對台灣的黃金傳說,興趣顯然不大,加上西班牙經營雞籠不善,不但戰略上偵查不到日本和荷蘭人的動向,加上西班牙國內經濟蕭條,台灣當地的經濟又難以自給自足,以及當時雞籠的生活條件太過原始,疫病遍行,因此只好1642年又撤退回馬尼拉的據點,結束了在台短暫的殖民時期。
但當時,不光西班牙人,千里迢迢航行到臺灣的荷蘭人也在覬覦黃金美夢。荷蘭人甫到大員(今臺南安平)即發現中國商人流傳臺灣東部一條稱為哆囉滿(Turuboan)的河流上游之處,有座黃金山。荷蘭人後來修建安平古堡、並花十幾年的時間征討原住民部落、穩固在台灣的統治後,便開始派遣探險隊從瑯橋(今屏東恆春)繞過中央山脈南端到台東,試圖尋找傳說中的黃金之河。
當時東印度公司,有位因在日本德川幕府底下做事,得到讚賞,因獲得升職的丹麥籍商務員馬丁.魏瑟林(Maerten Weslingh)。馬丁本人接下尋金任務,並從1638年開始和卑南族,及其他東部原住民部落結盟,學習當地語言,並深入內山調查,一路向北往花東縱谷邁進找尋黃金。
根據記載中他最遠曾抵達「距離雞籠的西班牙城四哩處的地方」(今基隆和平島),以當時嚴苛的環境和不便的交通而言真可謂壯舉。
圖:魏瑟林在臺灣東部海岸的探索足跡。
不過奔波數年,他本人依舊沒有找到黃金的確切產地,反而在1641年,他本人據傳是因為開罪了該社的老婦人,因此在大巴六九(今太平村)與呂家望(今利家村)附近的地方被殺害。他的遇害引來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兵報復,隔年由台南安平的長官,親自率隊征討殺害他的村社。但由於缺乏魏瑟林的後繼者,因此得等到驅逐,臺灣北部的西班牙勢力之後,荷蘭人才能繼續展開尋金旅途。
西班牙人走後,荷蘭人經由日本人、西班牙人與當地原住民的幫助,從雞籠往起點展開由北向南的勘察行動,雖然據聞找到可信的情報,但早期台灣充滿交通、氣候與地形上的阻礙,而且遠征的探險隊也屢屢遭遇風暴、海難、與水土不服等現象。權衡得失下,只得召回探險隊,以避免繼續折兵損將下去。
當然歐洲探險家描述其探金過程的報告文書,依舊留存至今,加上西班牙人在短期佔領台灣北部,留下的文獻,正好也讓後人了解到台灣東部,由北到南,當時台灣的風土民情也為福爾摩沙早期寫下傳奇的尋金冒險史。只可惜台灣的教科書上,並沒有對早期台灣的本土歷史,有太多的著墨。也許,歷史也正是外來的政權所書寫的,有時也並沒有用全方面的角度,去看待台灣本島的歷史。
黃金河的傳說在明鄭與清領時期,仍然不時傳出花東後山原住民,富有黃金的傳聞:「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蕃人熔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然不知所用……。」
直到西元1889年,清朝修築鐵路時意外在七堵的基隆河床發現沙金,其後淘金者由河的上游尋找,終於在金瓜石發現黃金礦脈,開啓臺灣的採金時代。百年傳說最後終於成真,也為福爾摩沙早期寫下傳奇的尋金冒險史。
圖:《被遺誤的臺灣》,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描述臺灣的文獻。(圖片來源:C. E. S.,'t Verwaerloosde Formosa,1675)
【歡迎至台灣原住民藝品專賣・原美學工坊・臉書粉絲頁交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原美學工坊/172554156241215】
留言列表